大宋神探志_第561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561节 (第1/3页)

    何况现在还是夜深人静的时候。

    “狄叔当年成就机宜司时,又是何等的风光呢?”

    所幸包默成走着走着,也压下了不必要的畏惧,想到了机宜司有如今的地位和规模,与那位最敬佩的长辈有关,更有过一段最为辉煌的时刻。

    可惜听父亲大人说过,除了前两任机宜司外,后来狄叔有意地与这个机构保持距离。

    机宜司确实需要独立性。

    朝堂上最明显的官员分歧,就是对外主战与对外温和。

    而机宜司战前侦知,机宜行事,在各边防重镇设立,情报汇集于京师,以供官家和两府参详,不偏不倚的立场尤为关键。

    如果这個机构的首脑偏向于某一派,为求军功,往往就会夸大实力的差距,降低灭国的难度,以致于放眼四顾,看谁都想灭,最终令国家走上穷兵黩武的道路。

    反之主和派坐上这个位置,也难免一味避战,忽视周边国家的侵扰与威胁,放任对手坐大,到时候悔之晚矣。

    因此情报机构的要求,就是公正、客观、纯粹。

    当然,期望是这么个期望,实际情况下,机宜司想要保持绝对的纯粹,是根本不现实的。

    官吏有出身,人事有往来,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向。

    所以最终的决策是,扩充机宜司。

    如今除了提举机宜司,提点机宜司外,还有主押官、勾押官、勘契官、点检文字使臣、法司使臣、正名贴司、私名贴司、专知官、副知官等等。

    这般做的好处是,相比起曾经的草台班子,现在的机构愈发完善,形成了一套互相配合也彼此监督的行政体系。

    坏处则是效率的大大降低,机宜司再无当年举足轻重,甚至足以影响战争走向的地位。

    这也与军事力量的强盛有关。

    当宋军对周遭开始形成绝对的优势,甚至连辽国都开始瑟瑟发抖之际,也毋须太过依靠情报机构。

    毕竟军中的斥候探马从来都少不了,另有一套战前查敌的手段,机宜司从辅助军队制定战术,回归到它原本的职责,刺探敌国的情报,缉拿敌人的谍细。

    一念至此,包默成开口,朗声道:“如果思路没错,机宜司近来应该抓捕了一个关键的犯人!”

    身后吵闹停歇,公孙彬大步跟了上来:“此举无形中破坏了贼人原定的联络方式,逼迫他们不得不用《汉朝诡事录》,来通知禁中的同伙!”

    狄知远轻快中透出愉悦的声音传来:“找到这个人,阻止贼人的阴谋,司马君实遇害案的真相,便可水落石出!”

    三人并肩而行,来到巍峨狰狞的铁门前,砰砰拍了拍。

    “何人?”

    片刻后,一道沙哑森然的声音从门后传出。

    狄知远和包默成看向公孙彬,公孙彬无奈,只能忍着羞耻道:“我是太庙斋郎公孙彬,请职守的官员出来一见。”

    高官子弟,都有父荫。

    太庙斋郎在前朝是太常寺的从八品官阶,便为朝廷官员子孙入仕而设,赐予御史中丞之子有些寒酸,不过更高的恩荫,公孙策不受,公孙彬也不准备靠父亲出人头地,自有一番理想抱负,此举倒是赢得了朝野上下的赞誉。

    公孙中丞的品性确实无可挑剔,就是骂起人来难听了些。

    姓氏和官职一出,门内之前还带着几分俯视的声音马上变调:“哎呦!是公孙衙内大驾?”

    哐当一声,一位提着灯笼的小吏颠颠地走了出来。

    三人这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