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213节 (第2/3页)
府颇深,个人情感很少流于表面,我看不出来。” 李允则道:“那他为了儿子的下落来回奔波,辽国使节团的其他成员,有表露出丝毫异样么?” 狄进很清楚这位问话的目的,事实上他也仔细观察过,却还是摇了摇头:“没有异样,至少在使节团上下看来,这父子俩人并没有深刻矛盾……” 李允则皱起眉头。 狄进补充道:“不过有一个线索,萧远博在路上,处置了贴身服侍萧奉先的婢女。” 李允则目光一亮:“等不及回国?” 狄进点头:“等不及回国!” 李允则舒出一口气:“看来老夫的推测还是有些根据的!” 狄进笑了笑:“这也侧面印证了我的猜想。” 刘知谦有些不解,大荣复则眼珠转了转,赶忙道:“狄公子与李公能有默契,我俩却显得愚笨了,还望狄公子为我们解惑!” 狄进笑笑:“两位不明白也正常,我也是在和辽人使节团接触后,才愈发体会到,辽人上下阶层的尊卑分明,比预想的还要严格!这样的国情,是施展不了‘荆轲刺秦,公子献头’之计的!” 究其根本,还是社会制度的区别,古代中原王朝的老百姓过得很苦,统治阶层在绝大多数时期只是嘴上说说,实际行动根本不爱民,但至少有着“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”“君者舟也,庶人者水也,水能载舟,水能覆舟”之类的思想在。 外族更惨,统治阶层的眼里就根本没有“民”这個概念,下面的是生杀予夺的奴隶,是随时压榨的牲畜,反正就不是活生生的人,反叛了镇压便是,镇压不住统治阶层被灭,下面的翻身当贵族,然后重新压榨下面的,所以契丹被女真灭,女真被蒙古灭,可以发现套路出奇地一致,甚至再往前看草原部落的更替,都是类似的情况,中原王朝也难免陷入周期性的分分合合,但至少会求变,外族是变都不变。 所以狄进总结:“荆轲刺秦,樊於期自我牺牲,可以实现!‘金刚会’设谋,让契丹贵族自我牺牲,却是空谈!若死的真是大使之子,那也不可能是为了配合‘金刚会’的布局,必然是先有人想这位契丹贵族死,然后这个贵族,才会死在这一局中!” 刘知谦脸色难看起来:“原来是萧远博想要这个儿子死?” 狄进道:“父子间的矛盾,外人不得而知,但瞒不过贴身之人,我怀疑,其子身边的侍婢被处死,不是因为没能看住公子,而是了解到某个秘密,被萧远博灭了口!” 大荣复露出恍然大悟,茅塞顿开之色:“原来是这么回事!” 李允则开口:“还有一个问题,如果萧远博想要自己亲子死,这个儿子又为何要心甘情愿地配合‘金刚会’赴死呢?契丹的父子兄弟,可不比我汉人讲究孝道亲情,为求利益,血亲反目者比比皆是……犯人可有疾病?” 最后的问话是对着弟子刘知谦说的,刘知谦立刻回答:“没有!此人身强体壮,武力不俗,抓捕过程中还进行了反抗,险些逃脱!” 李允则抚着灰白的胡须,思索着道:“这样一个年轻力壮的契丹贵族,舍弃大好性命,又是何缘由?” 狄进同样看向刘知谦:“审讯过程中,犯人是否有所动摇?” 刘知谦没有隐瞒:“司内用刑,整整七日,在第三日和第五日的时候,经验老道的行刑者都认为犯人撑不住了,结果不知为何,他又硬生生地挺了下来,到第七日时暴毙。” 这点大荣复之前也说过,从犯人咬牙苦撑的程度来看,快要坚持不住了,那时他还担心犯人真要撂了,自己毫无功劳,被完全架空,后来才庆幸自己不在场,撇清了责任。 “如此就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!” 狄进正色道:“审讯三日暴毙,和审讯七日暴毙,又有何区别?如果此人一心求死,甚至可以在被抓入机宜司的第二天,就不幸身亡,为何要在临终前吃这些苦头呢?” 刘知谦思索着道:“莫非是想要让伤势看上去更凄惨……不对!他是大使之子,受尽酷刑也不交代,其实反倒是一个破绽!” 大荣复突然道:“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,这个大使之子原本没想死?他只是想要坚持,撑到使节团入京?” 此言一出,堂内一静。 李允则抚须不言,刘知谦面色沉重:“如果是这样的话,机宜司就有内奸了!” 大荣复道:“倒也不必是内奸,他的死因本就有些问题!” 将仵作田缺的判断说明,大荣复给出了进一步分析:“犯人本想咬牙苦撑,等到辽人使节团入京,遍体鳞伤地出现在朝堂,谁知‘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