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宋神探志_第119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119节 (第2/3页)

省试,冷门的经义就频频出现,甚至占了大半。

    这些经义想要完美的答出,已经不是熟记硬背能够搞定,需要考生融会贯通。

    更别提还有五道策,还有最重要的诗赋,破题答题的难度都大涨。

    狄进在解试答出了无可挑剔的满分试卷,但到了省试里,就不可能实现了,必须要将精力分配,有所取舍。

    所以连片刻迟疑都没有,他就将诗赋放在第一,经义放在第二,策论排到最后。

    这似乎不太对,后面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很多大儒都认为,诗赋是无病呻吟,清谈空洞,策论才能看出一个学子真正的水平,展现才华该琢磨策论才是。

    但狄进很清楚,诗赋可以清谈,空洞无物,策论也是可以清谈,空洞无物的……

    参加科举的考生,大部分都是没什么社会阅历的年轻人,或者考了小半辈子的中年人,埋首案牍,让这些人写策论,要么就是模仿先人的成功之作,要么就是眼高手低的泛泛之谈。

    实际例子嘛,可以参考后世一道题目,如何解决退休人员再就业难,出题人也不想想,需要削尖脑袋往里面挤的人,真能切合实际地回答出这种问题来?已经挤进去的都答不出来……

    同样的道理,古代科举优先诗赋,确实有其历史局限性,但真要以为全靠策论,就能看出考生的才华,那同样是想当然。

    科举考试本来就是以评测考生的知识储备和智力为优先的,官场磨砺和社会毒打自然是到做官时候来经历,两者不能颠倒。

    所以狄进看了一遍策论的题目,脑海中构思好大致的思路,就将主要精力放在诗赋和经义上面。

    经义代表基本功,能够提升考官的好感度,诗赋更是重中之重,让考官对自己青睐有加。

    有了重点后,这段时间研究主考官风格的用处就发挥出来了。

    根据狄进的分析,作为西昆体的开创者之一,刘筠近几年来似乎也意识到,这种文风越来越朝华而不实的路上前行,正在寻求突破与改变,一味跟风的西昆体已经入不得对方法眼了。

    实际上对于其他考官来说也一样,文笔和观点,总要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,才能脱颖而出。

    毕竟省试的考生,都是从地方上千军万马杀出来的成功者,差距已经大大缩小,而省试的考官,比起各州的考官数目要多,但试卷也更多,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,先声夺人的路子绝对好使。

    这其实也是后来太学体为什么会大行其道。

    太学体可太新奇了,怎么古怪怎么来,怎么生僻怎么来,最初考官一看,哎呦,这个没瞧过,一股清流啊!录了!然后全是“清流”涌了过来……

    所以太学体的名声比起西昆体更差,被淘汰后连作品都没留下来。

    狄进其实也考虑过,是否要采纳太学体的特点,权衡利弊后,还是放弃。

    刘筠固然求变,但上了年纪的人,某种固执是改不掉的,不能自作聪明,反倒踏入雷区。

    同样的,刘筠不是那种一味清谈的文人,他每每的批注都是言之有物,自然也喜欢言之有物的文人。

    不仅是这位知贡举,还有四位同知贡举,这些都是全国精英,阅历丰富,天南地北,火眼金睛,绝不好糊弄。

    如鼎鼎大名的科举故事,苏轼在科举考试里杜撰典故,结果主考官欧阳修怎么都想不明白出自哪部古籍,还去请教,这才知道是苏轼杜撰的,反倒予以夸赞,这种听听就行。

    绝大多数情况下,文章中夸大其词,会给考官留下极其糟糕的恶感,偏偏士子自忖才高八斗,写到最酣畅淋漓的关头,极容易犯这样的错误,必须压抑住这种冲动。

    综上所述,既要新奇特别,于现有的西昆体上别出机杼,但又不能创新太过,引发年迈大儒的恶感,同时得言之有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