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78节 (第3/3页)
两人的文风相差实在太大,除非那时已经是天下文宗的欧阳修瞎了眼,否则怎么也不会搞混。 但类似这种考官通过文风发现答题者身份的事情,有没有发生过,肯定是有的。 当然,现在的阅卷阶段还不涉及最终排名,即便涉及,第一场解试主要是为了获得第二场省试的资格,除了头名解元重要,后面其实都没太大关系,所以对比的态度也很轻松。 当一篇篇诗赋可取的卷子被挑选出来,汇总在一旁,众考官才开始着重审核这一批考卷的贴经墨义。 这部分反而简单,一来是有比较统一的答案,核对便是,二者也不关键,错上几处小地方,无伤大雅。 “咦?” 但就在这时,一道压抑不住的惊叹之声响起:“如此冷门的两道经义题,此人居然也答得分毫不差?” 贴经墨义固然次要,但并不代表白送,有的时候还是会给一些难度的,适当出一两道偏门的题目,为的就是区分高下,不然稍稍擅长经义的全都满分,那也没有意义了。 可现在这位的答题,当真是满分,挑不出任何毛病的那种,最关键的是,当考官翻到前面的诗赋篇章时,顿时震惊了:“正是那诗赋最佳之人!” 别说他了,左右被吸引来目光的考官听了,都凑了过来,大为好奇。 他们大部分阅卷都不止一届,最长的已经有三届科举阅卷的经验,很清楚擅长诗赋的,往往后面的贴经墨义会错漏一些。 并非基础不扎实,而是世人都知道诗赋的重要性,精力侧重都在这里,应试诗赋又有重重枷锁,需合乎规矩,贴题、用韵、对仗,半点错误不能有,忌讳更是绝对不能犯…… 在这些基础上,还得写得花团锦簇,贵气十足,才有可能脱颖而出,综合难度可想而知。 有的考生想了一整场,都写不出一篇自觉满意的诗赋,心态又不够成熟,直接就崩溃了。 即便是久负盛名的才子,这方面花费了太多精力和时间,次要些的贴经墨义当然就难免出点错。 而如果前后都能答得完美无缺,对于阅卷者来说不仅批阅这一份轻松,排名时也毋须多想了。 众人传阅一番,皆抚须微笑:“看来今科国子监发解试的头名解元,非这位学子莫属了!” 第一百一十八章 佛法做不到的事情我来做 相比起国子监内不为外人所知的阅卷过程,狄进与公孙策各自带着亲友仆婢,行走在京师街头,准备找一家酒楼吃饭。 狄进很少出来,一路上基本都是公孙策在介绍:“北边那条就是朱雀街,最是出名的正店便是状元楼,开在国子监对面,当真是用心良苦,每逢科举之年,此处绝对是京中最炙手可热的地方,呵!状元状元,不就是求个吉利嘛!” 狄进心想并州也有啊,生意同样是一等一的红火,这个连锁品牌在重视科举考试的朝代当真是无往而不利,里面的拥挤程度也可想而知:“我们倒也不必去凑那份热闹……” 公孙策一展折扇,十分得意:“仕林毋须担心,我于半月前就订好了席位!” 狄进:“……” 那你批判个什么劲? 不过既然公孙策订好酒楼了,狄进自然也不会拂他的心意,一行人朝着状元楼而去。 还未到面前,远远就见到用彩帛搭起的高大欢门,所谓张灯结彩,喜气洋洋,而迎出来的伙计個个精气神都不一样,满面笑容:“秀才公请!”“秀才公请!!” 往日里秀才公只是对读书人的敬称,现在秀才公是真的要祝福中进士的,走进状元楼的文士考生,自然也个个面含微笑,迈步而入。 众人来到公孙策预定的包厢内,发现包厢中除了座椅、摆件外,墙边还专门放了一张桌案,笔墨纸砚齐备,正是供文人士子吃酒题诗所用,可谓贴心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