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51节 (第2/3页)
小乙就负责食物采买。 如今的京师,还没有七十二家正店的说法,樊楼也没有排名第一,仅仅是富贵奢华,业内翘楚,如今生意最兴隆的,是御街边上的张家园子。 林小乙这两家都去过,咋舌着回来,堂堂前索唤,熟知并州治所各家酒楼的餐饮价格,被彻底震撼到了。 没道理卖得这么贵,还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地排队啊…… 狄进却知道在京师这样的地方,还真要卖的贵,才得权贵青睐,当然他是要追求性价比的,所以对林小乙的选择十分满意:“下次买三盒桂花糕,给三郎送一盒,你们分一盒。” 林小乙心头一暖:“谢公子!” 狄进道:“你再去打听一下国子监的情况,等我去开封府衙办了手续,就去那里转学籍。” 寄应开封府,先要去开封府衙办理手续,得了批条后,再去国子监转学籍,最后再参加国子监发解试或开封府乡试。 还有一种别头试,又名锁厅试,是没有进士出身的官员还想参加科举,就参加这种,权贵子弟也能选择的,难度相对最简单。 但狄进丝毫没有兴趣,因为那种考试出来的,也很难被广泛认可。 别说锁厅试,狄进甚至不愿意参加国子监发解试,这类考试优待也不少,会降低他的文凭含金量。 “可惜现在还没有太学~” 狄进想着,愈发体会到范仲淹兴学的好处。 后世对宋朝官学的了解,便是分为国子监和太学。 国子监是七品官以上子孙求学受业之地,太学则招收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。 后者才是士子精华所在,为了在太学里传播各家的学说,甚至引发了不少政治斗争。 而天圣年间,还没有太学。 要等到历史上十多年后的庆历四年,范仲淹推行新政,认为国子监房屋“狭小,不足以容学者”,实际上是规制混乱,教学一言难尽,才在旁边的锡庆院设立太学。 从此之后,平民的优秀子弟可以报名,其中最优秀的两百名为内舍生,由国家供给饮食,其余为外舍生,饮食自理,但亦不收学费,太学才真正兴办起来,成为天底下最顶尖的学府。 “如果有太学,我进去见识一下各州县的英才聚集,那才有收获……” “国子监嘛,里面全是关系户,连郭承寿那般的才子有没有,都很难说,进去就完全是无故攀比,浪费时间了……” 一个学府的氛围很重要,那种权贵子弟厮混的地方,狄进是不准备二次入学的,便让林小乙去探个消息,到时候挂了名就走人。 林小乙也看出了公子对国子监的兴趣,还没有并州的晋阳书院大,虽然有些纳闷为什么京师的官学反倒不受待见,但也知道了自己的任务:“俺午后就去!” 狄进点了点头,继续沉浸在书本之中。 林小乙磨好墨,又添了纸,轻轻退了出去,迎面就见一道身影漫步而至,不禁喜道:“十一娘子!” 封丘县中分别的狄湘灵回来了,见到林小乙也笑道:“我饿了,去备着好吃的!量要管够!” “好嘞!” 林小乙觉得自己回答的语调有些像店里的伙计,但也甘之如饴,一溜烟地去准备好吃的了,而狄湘灵走入书房,也见到弟弟起身对她微笑:“新家如何?” 狄湘灵道:“蛮好的,这京师太拥挤了,到处都是人,这条巷子倒还清静些。” “姐姐满意就好!”狄进又问道:“你是如何寻到这里的?看到我在驿馆留下的信件了?” 古代通讯是老大难的问题,有时候在外一分开,就寻不到人了,之前分别时,狄进自然要约定好,他们入京后会先住在官方驿馆,如果地址有变动,也会在那里留上信件,指明变更后的去处。 事实上许多人家在京师都是这么操作的,驿馆的看守留下信件,可是要收钱的,那都是一笔不小的收入。 但狄湘灵并没有那么做,坐下来喝着茶,润着喉咙,老神在在地道:“跟你说了别操心,这里即便不是并州,我也是有门路的!” 狄湘灵在并州江湖颇有人脉,狄十一娘在许多人那里可是如雷贯耳,否则莫老也不会将人情视若珍宝,用在朱氏的捉拿上。 但京师的江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