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57节  (第1/2页)
    如今金陵城外,除了饶翠楼的施粥位外, 又多出许多富户商贾的粥棚。    这一间间由茅草盖成的粥棚, 已成了金陵周边农户与城中贫苦百姓唯一的希望。    “于老板, 全赖您仗义。”    一袭男装的刘拂站在城墙拐角处,远眺着城外长长的队伍。    在她身后, 是一身短打的陈迟,正抬手打着一面黑漆大伞, 替刘拂遮住头顶的烈日。    若非有于维山挑头施粥,金陵的米价没有翻个七八倍就是好事了, 更别提还有这许多富商慷慨解囊。    仅靠金陵官员的面子, 并不能让钱大于天的商贾们变得如此慈悲。    “哪里话, 都是乡里乡亲, 难不成还要见死不救么。”于维山负手而立,很有些动容,“我们能有个积善行德的机会,也是为子孙后代留个福报。”    这话说得冠冕堂皇, 但内里能得的利益,就是天知地知他知她也知的了。    如无例外,待此事一了,于家一个官商的名号就跑不了了。    本就是金陵首富,背后再有官家撑腰,那么江苏甚至两江首富,或许都可一期。    刘拂冲他一笑,看透不说透。    在饶翠楼重立声势这件事上,她们承了于维山极大的人情,她自也愿意看着他越走越高。    时已近午,日头愈发灼热起来,刘拂向着于维山抱了抱拳,算作告别。    看着她远去的身影,于维山轻叹口气,到底没将犹豫许久的话说出来。    他背后站着偌大的于家,不似那帮年轻公子般可以随心所欲。    而且以那为首的祁国公公子对她的爱重,大抵也无需他出手。    只是想起去岁游湖共饮谈天说地的时光,心中到底有些空落落的。    见自家主人站着不动,深知主子心意的于家小厮忍不住道:“大爷,刘姑娘的事……”    “闭嘴。”于维山收回目光,又望了眼远处的粥棚,“回府。”    他摇着扇子,口中哼着听不清词儿的小调,顶着艳阳一步三晃地向着于府的方向走去。    “爷,轿子!”    “走,着。”    一头雾水的小厮跟在于维山身后,莫名觉得自家主子唱的词儿有点耳熟。    等到快到于府大门,他才想起是曾在刘姑娘口中听到过。    似是什么……    ……知不可乎骤得,托遗响于悲风……    因着记性好才能在主子身边伺候,只读过两本书不至于是个文盲的小厮摇了摇头,将这段完全不懂意思的词抛之脑后。    ***    待到六月末,已要五两纹银才能买到一车净水。    当水价超过米价时,施粥的棚子日益减少,排队的穷苦百姓们却一日多过一日。    而饶翠楼的那口水井,只够楼中人简单的洗漱,和一日三桌的天香宴。    因着从两年前起就减少了留客的次数,是以饶翠楼的用水,要比其他各家少上许多。    不过紧巴巴的洗漱对于秦淮河畔妓子们来说并非什么大事,如今她们所有的心神,都聚在了随时都有可能到来的祭河神上。    即便低贱如尘埃,也不代表着她们愿意这样轻而易举的死去。    谁都不知道,那个被推下秦淮河的人,会不会是自己。    于不知从蔓延开来的无言恐慌中,刘拂依旧平心静气的折磨着在两个月后,就要就走进乡试贡院的五人。    在八股文章的折磨下,除了已知前情暗自担忧的周行外,每日来饶翠楼时,除了研墨所需只有一小杯白水可喝的其余四人,再无别的心力从擦身而过的妓子们身上看出任何不对。    从鸡鸣背书到天明赴学堂,从酉时下课到亥时出饶翠楼,他们全部的心神,都被一笔一捺占据。    对于刘拂来说,若非那日被周行逮个正着,她完全可以不费心力的瞒过这五个傻小子。    而在周行一日重似一日的担忧中,刘拂也都寻着话语应对过去。    她成竹在胸的神情与满满的自信,让这三个月来在课业上被打压到抬不起头的周行再发不出一声疑问。    刘拂这个人,生来便能给人一种安然稳健的感觉。    在不安与“要相信她”间徘徊往复的周行并未料到,自己在不远的将来会是多么后悔。    ***    一日送走了那五人后,刚在小晚的服侍下换好入寝时的衣衫,还未来得及脱去簪环的刘拂就迎来了另一位客人。    在令陈小晚去寻望日骄,且不许她们二人过来后,刘拂才拉着面如菜色的春海棠坐下。    “姐姐这般着急,可是有什么大事?”    他们今日作文时,杨李就寻着各种借口想将刘拂引出去,但都在那五人起疑心前,被刘拂轰了出去。    杨李自来就是个谨
		
		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